美术教学:感悟美育之外
美术教学:感悟美育之外
——摭谈五育融合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华东师范大学苏州湾实验小学 于增忠
【摘要】:美术课堂中要淡化美术专业知识的学习,毕竟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不是培养专业人才。在强调五育融合的当下,美术课程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还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任。美术教师如能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或方式去有效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学生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情智的互补,对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人格的发展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养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才是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教学的真谛所在!
【关键词】:熏陶 渗透 感悟 超越
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越发明显。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那么作为美术教师,究竟如何有效开展美术教学,美术教育的重点在哪里呢?
《美术课程标准》特别指出:美术课程着力改变美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美术学习中轻松、快乐地学习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美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美术经验和美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意义,往往是在课本画面的笔触和多种形象中,这就需要我们在传授美术知识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品格修养。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我在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佳作赏析:在熏陶中感知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接触经典美术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众所周知,经典艺术、世界名作的诞生,都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它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对后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让他们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进行赏析,对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探究,细细品味其艺术价值,感受其中的美,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感染,从而达到人格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
〔教学实录〕
师: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是什么时候画的?他为什么要画这幅画?
(生根据课前所查的资料回答这些问题)
师: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幅画表达的是这些意思,以唤起人民作长期、艰苦的斗争。当前,有人认为,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经过时了,你们是怎样看待的呢?
生: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的同学觉得现在是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有了电脑一切可以简单化了,请问,电脑仅仅是打字、玩游戏吗?;有的同学是急功近利,认为可以走捷径,想少吃苦或不吃苦无须埋头苦干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做到事半功倍,请问,你吃到过天上掉下的馅饼吗?而有的同学更认为,我的家庭条件好,我更无须那么勤奋刻苦了,试问,你的爸妈把你送到学校来干什么的?殊不知,在如此发达的社会,我们更需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高度发达、文明的社会,你会什么?你懂得了什么?你又掌握了什么?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搞好学习才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最佳捷径!
生:我们的学校到今年暑假才2周岁,虽然取得的成绩优异,但仍需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向前走好,愿我们的学校更加辉煌!
生:我们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也需要脚踏实地的搞好经济,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最终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
〔实录解读〕
说得多好!没有传统的说教,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懂得了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懂得了爱校如家,关心倍至;懂得了为国分忧,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眼前!这不正与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的要求相一致吗?在学生的“真情告白”中,让我们看到了真正鲜活的、富有情趣的个性化的生活感悟,并伴随着精神领域的升华。
二、情境营造:在无声中渗透
像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和特定的生态环境一样,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也需要适合的条件和环境。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注重对教学情境的营造,给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良好氛围,有机地、合理地在美术学习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
1.创设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更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更能增强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给《小学生数学报》题词:“数学好玩!”数学真的好玩吗?可能不然,那说明什么?在和谐、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数学,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神秘。美术教学中同样如此,我努力扮演好这样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教学氛围,使每位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教学实录〕
(教室布置成“化装晚会”的现场,营造晚会的气氛)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正等着我们参加晚会呢!请各小组制作面具、服饰参加化装晚会,看一看哪一组设计、打扮得更好、更有特色!
(生分小组设计制作,10分钟后交流、展示)
师:让我们看一看各小组的服装做得怎样了?
小组一:既然是参加动物的晚会,我们小组商量决定就做以动物图案为风格的面具和服饰。二人做面具,三人做上衣,三人做下衣。
(小组集体展示设计的服装)
小组二:我们这一小组以简单、大方为主,从上到下全用纸条围裹,配以不同的颜色。下面展示给大家看看!
(教室里爆发出热烈而长久的掌声)
师:晚会开始了,大家唱起来吧,跳起来吧!
(生在音乐声中开始了晚会的表演)
……
〔实录解读〕
一个欢娱的气氛,释放了一群可爱的学生;点燃了艺术创作的火花;展现了集体无穷的智慧;收获了真情流露的快乐。我们看到了小组合作的力量;看到了共同探究的成功;看到了乐观向上的对待生活和学习的心态。这也正是《美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通过艺术活动,养成学生开朗活泼的性格,乐观向上的心态,使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活力”。
2.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实践活动
著名教育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美,寻找生活中的美。伴随最新一轮课改的春风,领悟课改精神。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进“太湖新城地下空间”、“科沃斯机器人公司”、“苏州湾公园”、“太湖新城规划馆”等地方,在绘画中开展“美丽的风景”、“家乡在变化”等活动。通过观察、调查、全面了解太湖新城风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提高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激发社会小公民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家乡太湖新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你们知道有那些变化呢?
(生列举一些家乡有代表性的建筑和事物)
师:家乡有如此变化,我们还等什么呢?出去画一画他们吧!
(走进新城,表现新城风貌。回到教室,交流感受)
师:说说你的绘画感受!
生:家乡变化很大,我爱家乡!
生:太湖新城是大了,漂亮了!当前,我们正争创文明城,可我们太湖新城人还不够做文明人:闯红灯、随地吐痰、骂街等现象随时可见。我们应该为太湖新城的更漂亮做些什么!
生:大城市里很繁华,土地很值钱,但在闹市区总有露天儿童的活动场所。太湖新城为什么就没有这样的场所呢?我觉得配套还没有跟上!
……
〔实录解读〕
如果将学生圈在教室里闭门造车,让其表现家乡的风貌,那会得到什么?不如让学生走出去,感受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尽管是往日再熟悉不过的地方,然而,出来就不一样了。现在学生就会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她,感受她,不仅仅赞美她,而且还客观的评价她。进而又以主人的身份去修改她、保护她,调动了他们的关注生活、关心身边每一件小事的主体意识。这正是课程标准中的“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的充分体现。
三、精讲多练:在真情中感悟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学生在学习美术课程时,要参与“体验”、主动“探究”、积极“实践”。那么,从教学角度看,就是要鼓励学生多画多做,对艺术课本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教师要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的接受教育机会,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尊重他们的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一个激发生命活力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教师要多花精力,在蕴涵丰富德育因素的画面面前,尽量多给时间、空间让学生练习。通过练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主的探究中,技能技法得到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加得到提升。
〔教学实录〕
(出示一幅齐白石的《虾趣图》)
师:同学们,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请你们临摹他的《虾趣图》。
(交流绘画感受)
生:太难画了,我无法把握。它那细长的胡须,灵动透明的身体……
师:那你们知道齐白石是怎样画出虾的?
……
师:请在动手感受齐老的虾!
(生用30分钟的时间练习)
师:由虾的临摹,你们觉得收获了什么?
生:向齐白石爷爷那样,始终坚持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生:今天的练习,使我觉得要做好每一件事,必须全力以赴、认真对待,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吧!
……
〔实录解读〕
教师精讲并不代表教师不讲或少讲,而是抓住重点中的重点进行讲述。把更多的空白留给学生,让他们自我感悟。齐白石画虾的艰辛由学生练习感知,比教师介绍更容易记忆、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在学生真情感悟之时,悄无声息中提升了对生活、学习的再认识,达到思想的再升华。
四、勇于想象:在超越中自我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它概括着整个世界的一切。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的发展,人类的文明之所以能够不断的提高,最根本的就在于人类能够大胆想象自身,想象未来,不断的发展自身,不断超越自己本能的、智慧、精神的极限。
〔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大家来临摹“兵马俑”制作泥塑的兵马俑。
……
师:展示一下吧!看一看我们手中的第八大奇迹是什么样的!
(生展开交流)
生:老师,我做的和大家不一样,我没有照着书上临摹。秦始皇兵马俑虽然非常伟大,但整个人物形象太呆板,所以我在制作时将人物的神态、动作都加了变化,使它更有活力和节奏感。
师:(稍停顿一下)我们学习古人就是为了了解古人,学习古人,超越古人。你做得非常好,你已经超越了古人。我们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成为勇于超越的现代中国人。
〔实录解读〕
一件小小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在要求临摹经典艺术的情况下,这不正是一种自我超越吗?有了这种超越,才有了如此精美作品的产生(在一次手工制作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才有了学习、生活的不断进步,这不正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吗?
情感的诠释在每一幅绘画,每一件雕塑里,它们都饱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都是感人至深的精品佳作。
在美术课中更注重德育渗透,用心绘画,用手感悟,有利于学生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情智的互补,对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人格的发展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养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惟有这样,美术教育的真谛、精神、核心才能真正得以彰显,美育与德育才能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陶行知语录》、《艺术课程标准》
《世界名人名言录》
《小学生数学报》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